新型冠狀病毒爆發,高傳染性是其重要的特點之一,為避免醫患之間的近距離接觸傳染並提高防疫效率,AI技術主導下的服務機器人獲得了長足的發展,逐漸在醫療、防護、消毒等領域“披掛上陣”。那麽,服務機器人在疫情中大顯身手,未來能否迎來爆發?
“從長遠來看,以服務機器人為代表的移動機器人的發展是大勢所趨,待技術提升、打磨應用後,將迎來爆發性增長。”疫情過後,更多行業也將加速推向“少人化、無人化、智能化”。 多家智能機器人廠家曾表示,疫情期間,來自醫院的機器人訂單增長迅猛,多功能消毒機器人成了“爆款”。
在小編看來,這些都是剛性需求驅動帶來的應用場景下沈,機器人產業正在進一步向各行業深度滲透。總結來看,當前國內服務機器人是可以滿足部分市場剛需的,只是受技術、人才、市場的限制,出現了些同質化、空有噱頭的產品,但從長遠來看,服務機器人的發展是大勢所趨。
抗疫中“披掛上陣” 機器人行業將釋放哪些紅利?
疫情之下,機器人在助力之余,也有人提出疑問,人工智能在疫情防控中到底能發揮多大的作用?機器人還能“走”得更快些嗎?
以醫用機器人為例,醫用機器人作為服務機器人的細分領域,2018年的市場份額占到國內服務機器人行業的20.32%,市場規模已達到5.1億美元。經歷此次疫情,相信包括醫療機器人在內的機器人行業發展,將會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,吸引更多的資本加持。同時加之國內老齡化加劇等綜合因素影響下,中國醫療機器人市場將進入高速發展階段。
除了市場需求層面,實際上,疫情之下,國家在人工智能等方面也陸續出臺了相關政策,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和引導。
2月14日,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強調,要鼓勵運用大數據、人工智能、雲計算等數字技術,在疫情監測分析、病毒溯源、防控救治、資源調配等方面更好發揮支撐作用。
2月19日,工信部部署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支撐服務疫情防控工作,特別提出支持運用人工智能、大數據、雲計算等服務疫情監測分析、人員流動和社區管理等,對疫情開展科學精準防控。
值得註意的是,此次疫情是否達到機器人市場釋放紅利的黃金期,仍需理性看待。因為一個行業的快速發展需要經濟發展、技術積累、應用需求等多因素共振,而現階段我國服務機器人仍處於發展階段,疫情帶來的需求是階段性的,並不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。但可以確定的是,這些必將帶動市場對服務機器人的需求。
浙江千尋機器人有限公司主要經營:人臉識別測溫監控管理系統,智能熱成像測溫儀,機器視覺技術檢測產品等,致力於為廣大客戶提供優良的產品和服務。手機:1396759592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