誰都沒有想到,一場疫情加速了“AI測溫”的需求量。
年後當數以萬計的在外務工者踏上返程,經過火車站、機場及地鐵站等交通樞紐,會發現安檢口附近多了一臺“攝像機”。這便是一套AI體溫檢測儀,由一臺三腳架、一臺攝像機和一臺筆記本組成,每一位行人經過時,顯示屏上都會呈現他的溫度,檢測溫度正常可以實現無感通過,一旦檢測到疑似高溫行人,系統會自動報警,再由安保人員進行二次測溫。
AI測溫系統
為有效應對高人流量的防疫與測溫需求,AI測溫項目有著紅外與人工智能技術的雙向加持:紅外技術保證遠距離非接觸式測溫的需求,計算機視覺技術則通過精準識別人員額頭部位以實現快速定位。大多數AI測溫項目都結合了紅外熱成像和人臉識別,以非接觸的方式實現多目標溫度篩查,測溫精度多在±0.3℃。
從技術邏輯上來說,它需要AI算法來做人像的識別和追蹤,即在攝像頭畫面中準確定位每一張人臉,然後結合紅外溫度點陣計算出額頭的溫度。盡管無法取代人工,但AI測溫產品的價值依然重要。在高人流量場景,近距離安檢本身就存在很大風險,一旦造成人群擠壓風險會更大,通過體溫初篩也可以減輕安保人員的工作壓力。
體溫初篩極大減少了安檢員的壓力
除了疫情以來大火的AI測溫項目,監控報警系統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有可能接觸到的智能安防成員,無論是智能攝像機還是智能門鈴或者是智能防火墻,都是朝著視覺、觸覺、聽覺、嗅覺等感知能力努力的,他們大多在人臉識別技術上高度重合,但不同場景的產品需求略有不同。這些產品大多數是通過對人臉人形抓拍、車輛識別等視頻分析提供結構化的視頻存儲,多用於事後查證。
智能監控系統
與上邊介紹的智能安防成員相比,安保機器人的作用就更突出在“有人看守”了。人工智能系統使它們在工作時不會感到疲倦或無聊,流媒體視頻使它們能夠呈現監視範圍內的一切動態,從而讓其他人快速趕到現場。它們能照看商店、監獄、學校。人工智能、流媒體視頻和其他互聯技術創造了一種可以全天24小時工作,在黑暗中也能看眼觀六路,耳聽八方的安保人員。使用機器人進行監控是一種較新的趨勢,而且這種趨勢在世界各地都在上升。僅在美國,2018年這些機器人的市場就達到21.1億美元,並且根據一份報告預計,這個市場到2024年將達到33.3億美元。
安防機器人
它們運用各種互聯技術來巡邏、通信、記錄,甚至追蹤入侵者。LIDAR;攝像和攝影;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;即時定位與地圖構建(SLAM);傳感器;物聯網;全球定位系統:這些數字警衛包含了安保人員所需的一切東西。在某些特定的場景下,機器人警衛的表現超過了人類。
為了讓安保機器人啟動並運行,人類需要為機器人的工作地點和工作方式創建策略和參數。在人工智能和圖像識別軟件的幫助下,機器人將探索待巡邏的空間。或許借助於一種不斷旋轉的光探測和測距(LIDAR)傳感器,機器人能繪制出房間及房間內的一切物體的輪廓。然後,人類保安在地圖上選擇巡邏點,機器人以重復模式從一個點移動到另一個點,同時不斷地掃描該區域。機器人不僅可以使用LIDAR和攝像機,還可以使用熱成像攝影機,使它和監控機器人的人能夠在黑暗中看到物體。
浙江千尋機器人有限公司主要經營:人臉識別測溫監控管理系統,智能熱成像測溫儀,機器視覺技術檢測產品等,致力於為廣大客戶提供優良的產品和服務。手機:13967595926